自然

1小时编写一个支持七牛上传的 markdown 客户端2(代码优化篇)

摘要: 一个小时如何编写一个支持七牛上传的 markdown 编辑器的客户端。继续上次的内容,本次内容主要是讲解代码优化,如何进行模块化的拆分。写文章,尤其是技术类的文章,我们是需要将文章进行一个条理性的说明,我依旧是采用按要点来说明。要点模块化把这个放在签名,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宏观的思维,人干事情是需要一种思维的。万事万物皆有模块,人的手、足、眼、鼻、耳等等都是模块,东西南北是模块,天、地都是模块。文章的分段落,分篇章也是模块,咱们前端的拆分文件当然也是模块,在一个文件中,写不同的函数,也是一种模块。就是看你把这个模块拆分有多细,最总要的是要合适,适度。我承认我在 ndpeditor 中,是有些过度模块化了,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看下面。优化原因习惯,应该说是有代码洁癖。看到代码不整齐,没有逻辑的代码,就想动手整一整。把简单文件当作一个项目去做,项目是需要有结构意识。代码的可读性,代码是让机器执行,但需要人来读的。开源的代码,更应该有可读性。功能的可扩展性,当我们基础结构搭建好了,之后代码的可扩展功能就越强。…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切记,切记,切记,不要过渡设计,不要过度优化。代码拆分优化前代码demo.js 这个文件,我添加了些注释,看一遍应就能懂了,200行的代码。优化后代码优化后的代码我拆分如下几个:https://github.com/zhaopengme/ndpediter/tree/master/app/js 代码内容到这里直接看,都是几十行的代码,不多,而且我的注释足够,看看就懂了。模块划分app.js 应用启动模块。config.js 配置文件的保存读取。editor.js 也属于一个核心部分,就是对编辑器进行初始化,设置,事件处理。index.js 应用加载启动模块,其实也可以和app.js进行合并的。util.js 工具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至少我保证了一个完整项目结构的完整性。结语本篇内容不多,关键内容还就是,代码要有逻辑,有条理,分模块,当然,还需要多看代码,多练。下一篇,说下 node-webkit 的打包发布,内容也不会太多,但是合并到本篇,和本篇的内容不符,还是单独拆分来吧!

1小时编写一个支持七牛上传的 markdown 客户端1(技术实现篇)

摘要: 一个小时如何编写一个支持七牛上传的 markdown 编辑器的客户端。如何能从零快速学习 nodejs,并付诸实践。介绍说是一个小时,前前后后加上代码重构,优化代码,也用了一两天得时间,但在写第一版代码的时候,的确用了很短的时候。https://github.com/zhaopengme/ndpediter技术点在做这个的时候,出发点是因为 hexo 编辑的时候,我需要使用七牛的图片外链,但是没有一个好用的支持七牛图片外链的工具。就有了自己动手做一个念头,在技术选择的时候,我最熟悉的是后台 java,前端 javascript 的搭配,因为要写一个客户端,首先想到的时候用纯 java 来实现,之前我也用 java 写过一个支持 markdown 的笔记软件 jnote ,或者做一个 web 网站,再加一个浏览器的壳,在几年之前,我写过这样的一个 demo https://github.com/zhaopengme/jbrower-demo,就是用 Mozilla 内核的浏览器框架,嵌入 web 网站的方式。可目前已经有了 node-webkit 这样的技术,就不需要的我之前的想法。用了node-webkit,搭配最好的就是 nodejs 了,我就放弃了用 java 来实现的方式,虽然我不会 nodejs,但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 nodejs 的机会了。那就开始上手了。在内嵌 web 系统和纯 nodejs 的选择在开始设计的时候,依照我原来的想法,是采用内嵌一个 web 系统,通过 node-webkit 来打开内嵌的 web 系统来实现的,所有我开始学习 express 的文档。看了 http://www.expressjs.com.cn/ 文档后,我尝试着使用纯 nodejs 的方式来实现我的需要,读写文件,图片保存,图片上传,发现也是可以的,其实开头想想也是可以的,只是自己一个惯性思维导致的。技术干货列表nodejsnode-webkitqiniu-nodejs-sdkyeomangenerator-node-webkitlayereditormd1. nodejs主要用来实现文件的读写,图片的上传。2. node-webkit基于node.js和chromium的应用程序实时运行环境,可运行通过HTML(5)、CSS(3)、Javascript来编写的本地应用程序。从网上扒的介绍,为了占位。3. qiniu-nodejs-sdkhttps://github.com/qiniu/nodejs-sdk.v6七牛的 nodejs 的 api。4. yeomanhttp://yeoman.io/Yeoman 是 Google 的团队和外部贡献者团队合作开发的,他的目标是通过Grunt(一个用于开发任务自动化的命令行工具)和Bower(一个HTML、CSS、Javascript和图片等前端资源的包管理器)的包装为开发者创建一个易用的工作流。Yeoman 的目的不仅是要为新项目建立工作流,同时还是为了解决前端开发所面临的诸多严重问题,例如零散的依赖关系。也是从网上扒的介绍,也是为了占位。Yeoman 可以说是对已经成为体系的流程工具的封装,更简单说是”一键开发,一键部署”等等。是 generator-node-webkit 使用的前提。5. generator-node-webkithttps://github.com/Dica-Developer/generator-node-webkitgenerator-node-webkit 是基于 Yeoman 的工具,可以”一键”创建 node-webkit 的开发环境,”一键”打包环境。6. layerhttp://layer.layui.com/一个 jquery 的弹出框插件,我觉得它好用,就单独拉出来了,好东西,值得推荐。比如我得图片上传 配置 关于 保存提醒等都是使用它的。7. editormdhttps://github.com/pandao/editor.md编辑器实现的核心,实现编辑器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各种 markdown 实现的各种版本中,最优秀的编辑器之一,10分推荐。在开始实现之前,最好先看一下以上的几种技术的说明,方便我们理解。技术实现篇环境准备nodejs 环境作为 hexo 的使用者,nodejs 肯定会有的,即使没有,那自己安装吧,这个很容易。https://nodejs.org/。我装得 mac 版,不会告诉你用 mac 装很多东西都是用 brew 可以一键安装的。yeoman 安装npm install -g yo 这是官方的安装,有可能安装成功了,之后 node-webkit 安装会出现问题,最好用这个 npm i -g yo generator-karma。generator-node-webkit 安装npm install generator-node-webkit -g 用 npm 都是一行命令搞定,很容易吧!用 mac 的童鞋,有没有装 brew 呢?装个 brew 吧!无论是装13还是为了自己开发方便。生成开发环境以上 yeoman 和 generator-node-webkit 我们采用的都是安装全局的办法。1. 自动创建目录结构yo node-webkit 就能生成好我们需要的环境目录了,好吧!这里录个 gif 给大家看看。注意mac 现在基本都是64位的了,不要选择32位的。这个要下载 对应平台的资源,比较慢,我就停止录了。当前创建完成后,就会有下面这样的界面了。2. 下载依赖npm install & bower install 按照提醒,就可以把相关的依赖全部安装了。如果提醒没有 bower,那就 npm install bower -g,bower 也是个常用工具,也作为全局安装吧。3. 下载项目依赖前几个步骤,可以叫做工程依赖,就是每一个这样的工程,都需要这样的步骤的,这个步骤是说,我们项目需要的依赖。比如 qiniu-nodejs-sdk 就是我们项目需要的,可以通过 npm install qiniu来安装,如果我们需要 bootstrap,那么就可以用 bower install bootstrap或者npm install bootstrap…

移动端重构系列

给大家推荐一个《移动端重构系列》(作者[@结一w3cplus](http://weibo.com/n/%E7%BB%93%E4%B8%80w3cplus) )教大家从零基础制作移动端页面。想动手写移动端页面,但又不知道如何入手的童鞋可以好好看看。地址: http://www.w3cplus.com/blog/tags/429.html

漂亮的loading页面

漂亮的loading页面,用 SVG 画,非常漂亮,适合用在 Web APP 中.demo[repo owner=”codrops” name=”PageLoadingEffects”]

web应用开发运维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web应用开发运维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程序员也应该了解一下吧 ! 

BBC与中国合拍经典自然纪录片巅峰之作《美丽中国》

第1集:锦绣华南 http://t.cn/zWZF3Er第2集:云翔天边 http://t.cn/zWZF13x第3集:神奇高原 http://t.cn/zWZFB3A第4集:风雪塞外 http://t.cn/zWZFrmJ第5集:沃土中原 http://t.cn/zWZFdYW第6集:潮涌海岸[去旅行]

underscorejs 源码走读笔记

from: http://www.html-js.com/article/2134Underscore 简介Underscore 是一个JavaScript实用库,提供了类似Prototype.js的一些功能,但是没有继承任何JavaScript内置对象。它弥补了部分jQuery没有实现的功能,同时又是Backbone.js必不可少的部分。Underscore提供了80多个函数,包括常用的: map, select, invoke — 当然还有更多专业的辅助函数,如:函数绑定, JavaScript模板功能, 强类型相等测试, 等等. 在新的浏览器中, 有许多函数如果浏览器本身直接支持,将会采用原生的,如 forEach, map, reduce, filter, every, some 和 indexOf.个人感受Underscore 是一个我坚持看完的js源代码,他简单、易懂、实用,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函数都很简短,作为开源阅读源码,我相信Underscore是不错的选择笔记1:大量的这种方法,应该是 防止原始方法被篡改,同时加快运行速度,而且在严格模式,也不让通过arguments.callee 调用相关方法的原因吧var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ObjProto = Object.prototype, FuncProto = Function.prototype;// Create quick reference variables for speed access to core prototypes.varpush = ArrayProto.push, slice = ArrayProto.slice, concat = ArrayProto.concat, toString = ObjProto.toString, hasOwnProperty = ObjProto.hasOwnProperty;2:void 0,开始还好奇为啥用void 0,是undefined 的缩写?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undefined在旧版本的浏览器中是不可以被赋值的,而新版本的浏览器是可以被赋值的,为了准确的判断,所以就有了void 0_.first = _.head = _.take = function(array, n, guard) { if (array == null) return void 0; if ((n == null) || guard) return array[0]; if (n < 0) return []; return slice.call(array, 0, n);};3:代码短小精干Underscore 代码短小精干没的说,真是精品除了 eq 这个方法长点外 其他方法都很短4:遗憾 这次走读 没记录笔记没调试本菜鸟第一次走读源码 同时欢迎大家把源码走读 放到这个专栏下 O(∩_∩)O~

Notification js提醒插件

Notification js提醒插件,有很有炫的效果.demo: http://tympanus.net/Development/NotificationStyles&nbsp;[repo owner=”codrops” name=”NotificationStyles”]

TmodJS 前端模板

TmodJS 前端模板,又一款腾讯的前端模板框架,使用 artTemplate3.0 作为模板引擎.TmodJS(原名 atc)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前端模板预编译工具。它通过预编译技术让前端模板突破浏览器限制,实现后端模板一样的同步“文件”加载能力。它采用目录来组织维护前端模板,从而让前端模板实现工程化管理,最终保证前端模板在复杂单页 web 应用下的可维护性。同时预编译输出的代码经过多层优化,能够在最大程度节省客户端资源消耗。

Cache写机制:Write-through与Write-back

from: http://witmax.cn/cache-writing-policies.htmlCache写机制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Cache#Writing_Policies](http://en.wikipedia.org/wiki/Cache#Writing_Policies)上的说明,Cache写机制分为write through和write back两种。Write-through- Write is done synchronously both to the cache and to the backing store.Write-back (or Write-behind) – Writing is done only to the cache. A modified cache block is written back to the store, just before it is replaced.Write-through(直写模式)在数据更新时,同时写入缓存Cache和后端存储。此模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因为数据修改需要同时写入存储,数据写入速度较慢。&nbsp;Write-back(回写模式)在数据更新时只写入缓存Cache。只在数据被替换出缓存时,被修改的缓存数据才会被写到后端存储。此模式的优点是数据写入速度快,因为不需要写存储;缺点是一旦更新后的数据未被写入存储时出现系统掉电的情况,数据将无法找回。Write-misses写缺失的处理方式对于写操作,存在写入缓存缺失数据的情况,这时有两种处理方式:Write allocate (aka Fetch on write) – Datum at the missed-write location is loaded to cache, followed by a write-hit operation. In this approach, write misses are similar to read-misses.No-write allocate (aka Write-no-allocate, Write around) – Datum at the missed-write location is not loaded to cache, and is written directly to the backing store. In this approach, actually only system reads are being cached.Write allocate方式将写入位置读入缓存,然后采用write-hit(缓存命中写入)操作。写缺失操作与读缺失操作类似。No-write allocate方式并不将写入位置读入缓存,而是直接将数据写入存储。这种方式下,只有读操作会被缓存。无论是Write-through还是Write-back都可以使用写缺失的两种方式之一。只是通常Write-back采用Write allocate方式,而Write-through采用No-write allocate方式;因为多次写入同一缓存时,Write allocate配合Write-back可以提升性能;而对于Write-through则没有帮助。处理流程图Write-through模式处理流程:&nbsp;[![A Write-Through cache with No-Write Allocation](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5/Write_through_with_no-write_allocation.png/445px-Write_through_with_no-write_allocation.png "A Write-Through cache with No-Write Allocation")](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5/Write_through_with_no-write_allocation.png/445px-Write_through_with_no-write_allocation.png "A Write-Through cache with No-Write Allocation")A Write-Through cache with No-Write AllocationWrite-back模式处理流程:&nbsp;&nbsp;[![A Write-Back cache with Write Allocation](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Write_back_with_write_allocation.png/468px-Write_back_with_write_allocation.png "A Write-Back cache with Write Allocation")](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Write_back_with_write_allocation.png/468px-Write_back_with_write_allocation.png "A Write-Back cache with Write Allocation")A Write-Back cache with Write Allocation

1 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