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祝福李开复生日快乐

今天是李开复的生日,祝福他一下!虽然不是我身边的人,但是大家敬重的人。值得!生日快乐!

转载-如何做一个好的技术型领导

原文网址:http://lifesinger.org/blog/2009/11/how-to-be-a-good-tech-leader/对于程序员来说,大部分公司都提供了多条职业发展方向:1. 技术型路线:编程高手、技术专家、架构师2. 管理型路线:项目经理、部门主管、总裁3. 复合型路线:技术总监、CTO4. 特长型路线:销售顾问、培训讲师这些路线,看起来很清晰明了。但对大部分26 – 32岁的程序员来说,如何发展,究竟该走哪条路,内心可能都存在彷徨与纠结。技术和管理,有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寓言里的警示。但在现实工作中,鱼和熊掌往往必须兼顾。上面的4条路线中,不少职位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技术型领导。如何做一个好的技术型领导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按需服务当官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看起来很虚,仔细想想是句至理名言。但是,作为技术型领导,需要谨慎的不是没有服务精神,而是服务得太热情。比如一个刚上任的技术领导,接到一个任务时,可能会担心万一同事做不好怎么办?于是将任务中最难的部分,自己加班加点搞定,剩余的部分才交给同事去做。这种强制性服务,对下属同事来说,并不是一种帮助,而是侵占。会让自己很累,同时让同事缺乏成就感:事情仿佛都是领导做的,自己只是打打杂。更好的一种处理方式是:先交给同事去做,同时告知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讨论,一起解决。这样能让自己更轻松,同时让同事也得到成长。按需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强制性服务,会让团队成长得更好更快。委托和授权不少技术型领导,平时冲锋陷阵惯了,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解决这个任务?甚至10分钟内,大脑里已经把需求拆解成一个个代码段了。这不是一种有效的领导习惯。更妥当有效的第一反应是:团队中谁最适合完成这个任务?将任务委托出去,授权给合适的同事去负责。任务的拆解分析、时间评估等,信任同事,让同事反馈给你,而不是亲历亲为。交代任务本身,而不是实现方法遇到过一个场景:领导接到一个任务A,想到可以用方法B来实现。于是委托下属去完成方法B. 结果方法B并不能完成任务A, 导致任务A延期。作为领导,交代任务时,一定要如实传递,可以和下属一起讨论实现方法,但切忌不要直接将自己想到的方法当成任务本身分配下去。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流水线式操作,效率高,但并不适合软件开发行业。软件开发的主体是人,是情感化的程序员。作为领导,不要主动替下属去开各种会议。一个项目早期的需求讨论、用研分析等,要尽量让开发者参与。参与能让项目组的成员及早地形成团队感。这样,真正开发时,才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用心写代码。项目发布后,这就是整个项目团队成员的荣誉了。否则,领导参加会议,下属只管写代码,流水线式分工,大家就都会有接单思想,有活了就干,没活了上Google Reader. 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做出来的产品绝对好不到哪里去。信任与尊重交代任务时,要信任同事能把事情做好。对于技术型领导来说,交代某些重要任务时,往往会忍不住自己在心里思索预期解决方案,并期望同事的解决方案能和自己想的八九不离十。当同事的解决方案一旦和自己不同时,这时要特别留意,千万不要将同事的方案直接否定。要懂得尊重,即便自己的解决方案更好,也要委婉地给出建议,并反思为何当初分配任务时,没有主动去找同事讨论自己的预期方案。谦虚、坦诚和开放对于自己懂的,保持谦虚,并尽可能的教给同事,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于自己不懂的,要坦诚直言。不懂装懂,只会让下属看不起。批评对下属的批评,话无需多,点到即可。不吝赞美、懂得欢庆当下属表现优异时,要在公共场合适当地给予赞美。在周报、邮件里,要多提及团队的成果和优点。当完成重要项目时,适当的聚餐庆祝。在这些点点滴滴中,有时不经意就能培养出团队荣誉感。

流浪留园

虎丘的地方很美,去虎丘的时候,傻傻的看着路,就跟着走了,过了一座桥,就这么走着,地方就是江南水乡的感觉,老房子,老瓦片,老石头,还是老人。 路很窄,也就两个人并排的宽,旁边有河,有旅游的船来往,河岸上还有柳树,都到冬天了,树还是一片一片的绿,想不到现在已经进入了冬季。 时不时的有一只黑猫,喵喵的喊叫,还有流浪狗在溜达着,我也在溜达,我不知道路,走了好远,看到一处小字,留园…,才明白自己无意中到了,留园了。 曾经看过余秋雨写过关于留园的文章,写了留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记忆最深的是写留园的石桥。现在看到的石桥,最常见的拱桥,上面的石阶高低不一,而且长短也不一样,有的石阶,都不知道啥时间坏的,缺了一角。还见过一种石桥,类似于那种独木桥,一个长长的石头就那么横在那里,桥也就出来了。石桥应该被补过的,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石头,现在是好多石条在一块的,上面还有好多缝隙,虽说离河不高,但也有点担心的。 在河边只管走,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底,看到一座桥,转了一个弯,绕到对岸,从原来的方向回去了。

疯狂的代价

看电视看到1988年的电影,疯狂的代价。吸引我的不是剧情,我也不知道什么电影,名字挺吸引我的,疯狂的代价。我是不是太疯狂了,还是到头了,真知不道个啊!

苏州的尴尬遭遇

经过第一次苏州的经验,明白苏州4点到7点会很难打车的,这次比上次遇到的跟尴尬。这次下着雨,不大,我带着伞,去打车,等了好久,这边的公交站,已经过去了好几辆了,看不到空车,最郁闷的就是打电话去查查怎么走,打不通电话。

回归原始,保持沉默

回归原始,保持沉默

转载:一位软件工程师的7年总结:借此导航自己人生

原文网址:http://www.20ju.com/content/V128633.htm1、分享第一条经验:“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其实这是一个来自国外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结果。相信工作过几年、十几年的朋友对这个道理有些体会吧。但我相信这一点也很重要:“重要的道理明白太晚将抱憾终生!”所以放在每一条,让刚刚毕业的朋友们早点看到哈!2、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此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不要说什么,“我刚毕业,还不知道将来可能做什么?”,“跟着感觉走,先做做看”。因为,这样的观点会通过 你的潜意识去暗示你的行为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一直做技术,将来成为专家级人物?向管理方向走,成为职业经理人?先熟悉行业和领域,将来自立门户?还是先 在行业里面混混,过几年转行做点别的?这很重要,它将决定你近几年、十年内“做什么事情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3、软件开发团队中,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在技术型团队中,技术与人品同等重要,当然长相也比较重要哈,尤其在MM比较多的团队中。在软件项目团队 中,技术水平是受人重视和尊重的重要砝码。无论你是做管理、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还是产品管理、测试、文档、实施、维护,多少你都要有技术基础。算我孤 陋寡闻,我还真没有亲眼看到过一个外行带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成功地完成过软件开发项目,哪怕就一个,也没有看到。倒是曾经看到过一个“高学历的牛人”(非 技术型)带一堆人做完过一个项目,项目交付的第二天,项目组成员扔下一句“再也受不了啦!”四分五裂、各奔东西。那个项目的“成功度”大家可想而知了。4、详细制定自己软件开发专业知识学习计划,并注意及时修正和调整(软件开发技术变化实在太快)。请牢记:“如果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在1、2年内都没有更新过自己的知识,那么,其实他已经不再属于这个行业了。”不要告诉自己没有时间。来自时间管理领域的著名的“三八原则”告诫我们:另外的那8小时如何使用 将决定你的人生成败!本人自毕业以来,平均每天实际学习时间超过2小时。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软件开发人员尤其如此。书籍是学习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不要过多地指望在工作中能遇到“世外高人”,并不厌其烦地教你。对于花钱买书,我个人经验是:千万别买国内那帮人出的书!我买的那些 家伙出的书,100%全部后悔了,无一本例外。更气愤的是,这些书在二手市场的地摊上都很难卖掉。“拥有书籍并不表示拥有知识;拥有知识并不表示拥有技 能;拥有技能并不表示拥有文化;拥有文化并不表示拥有智慧。”只有将书本变成的自己智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它。6、不要仅局限于对某项 技术的表面使用上,哪怕你只是偶尔用一、二次。“对任何事物不究就里”是任何行业的工程师所不应该具备的素质。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看看 Windows程序的设计、加载、执行原理,分析一下PE文件格式,试试用SDK开发从头开发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用VC++、Delphi、Java、.Net开发应用程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MFC、VCL、J2EE、.Net它们框架设计或者源码;除了会用J2EE、 JBoss、Spring、Hibernate等等优秀的开源产品或者框架,抽空看看大师们是如何抽象、分析、设计和实现那些类似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的。 试着这样做做,你以后的工作将会少遇到一些让你不明就里、一头雾水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7、在一种语言上编程,但别为其束缚了思想。“代码大全”中说:“深入一门语言编程,不要浮于表面”。深入一门语言开发还远远不足,任何编程语言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理由, 所以也没有哪门语言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编程语言对开发人员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式的影响与束缚的例子俯拾皆是。我的经验是:用面对对象工具开发某些关键模块时,为什么不可以借鉴C、C51、汇编的模块化封装方式?用传统的桌面开发工具(目前主要有VC++、Delphi) 进行系统体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不可以参考来自Java社区的IoC、AOP设计思想,甚至借鉴像Spring、Hibernate、JBoss等等优秀 的开源框架?在进行类似于实时通信、数据采集等功能的设计、实现时,为什么不可以引用来自实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优秀的体系框架与模式?为什么一切都必须 以个人、团队在当然开发语言上的传统或者经验来解决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8、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并有意识地提炼日常工作成果,形成自己的个人源码库、解决某类问题的通用系统体系结构、甚至进化为框架。众所周知,对软件开发人员而言,有、无经验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无经验 者完成任何任务时都从头开始,而有经验者往往通过重组自己的可复用模块、类库来解决问题(其实这个结论不应该被局限在软件开发领域、可以延伸到很多方 面)。这并不是说,所有可复用的东西都必须自己实现,别人成熟的通过测试的成果也可以收集、整理、集成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但是,最好还是自己实现,这样没 有知识产权、版权等问题,关键是自己实现后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拥有这个技能。9、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外双修。工程师的内涵是:以工 程师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和世界。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是真正理解了软件产品的本质及软件产品研发的思想精髓的人(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掌握软件开发 语言、应用语言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完成目标任务是软件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但从软件工程师这个角度来看,这只是外在的东西,并非重要的、本质的工 作。学习、掌握软件产品开发理论知识、软件开发方法论,并在实践中理解、应用软件产品的分析、设计、实现思想来解决具体的软件产品研发问题,才是真正的软 件工程师的工作。站在成熟理论与可靠方法论的高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验证和修正这些思想与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论。10、心态有多开放,视野就有多开阔。不要抱着自己的技术和成果,等到它们都已经过时变成垃圾了,才拿出来丢人现眼。请及时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的 产品、有创意的设计或代码,公布出来让大家交流或者使用,你的成果才有进化和升华的机会。想想自己2000年间开发的那些Windows系统工具,5、6 年之后的今天,还是那个样子,今天流行的好多Windows系统工具都比自己的晚,但进化得很好,且有那么多用户在使用。并且,不要保守自己的技术和思 想,尽可能地与人交流与分享,或者传授给开发团队的成员。“与人交换苹果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交换思想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道理大 家都懂,但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11、尽量参加开源项目的开发、或者与朋友共同研制一些自己的产品,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钱赚而不做。网络早已不再只是“虚拟世界”,网上有很多的开源项目、合作开发项目、外包项目,这都是涉猎工作以外的知识的绝好机会,并且能够结识更广的人缘。不要因为工 作是做ERP,就不去学习和了解嵌入式、实时、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技术,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当别人拿着合同找你合作,你却这也不会,那也不熟时,你将后 悔莫及。12、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将自己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教育心理学界为感谢西蒙教授的研究成果,故命名为西蒙学习法。可见,掌握一门陌生的学问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难、深奥。多方吸取、广泛涉猎。极力夯实自己的影响圈、尽量扩大自己的关注圈。财务、经济、税务、管理等等知识,有空花时间看看,韬光养晦、未雨绸缪。13、本文的总结与反思:A:不要去做技术上的高手,除非你的目标如此。虽然本文是关于提高软件开发知识的建议,做技术的高手是我一向都不赞同的。你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但能胜任工作即止。B:提高软件知识和技术只是问题的表面,本质是要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高度。软件专业知识的很多方法和原理,可以很容易地延伸、应用到生活的其它方面。C:在能胜任工作的基础上,立即去涉猎其它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那些目标不在技术方面的朋友。

早起感觉好的日子

昨天晚上12点睡的觉,今天很早就醒来的了,感觉是那么的好啊!各位早上好啊!

做点啥事好点

为了一个不知道的目标,在盲目的做着。因为不知道,所以才去做,就想知道一下不知道的那个目标是什么。应该说那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结果而已。做吧!等知道了结果了,再说吧!

如何在不记忆的情况下学习

原文网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19724/63150  简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如此之痛苦,那么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逃离这个梦魇呢?    本文向你介绍了如何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方法。  Yibie言:这篇文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英文博客写的,叫Think Simple Now,原文的标题是《How to Learn Without Memorizing》,原作者为Scott Young。    在学习上,死记硬背是一种低效的方法。它仅仅用一种方式不断地在你的头颅里面“砰砰”地重击,将同一种知识重复上几十次。如果让你的硬盘拥有这样的精度,我看你应该会将这个硬盘扔掉。    不幸的是,你不得不拥有这样的脑袋。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你不是必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在你的头脑里面使用一个不同的系统来储存绝大多数知识会比较好——将所有的知识连结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    几年之前,我注意到,聪明的人在学习上看起来与绝大多数人不一样。当多数人将同一种知识反复回顾了几十次的时候,聪明的人仅仅需要回顾一次或两次就足矣。当大多数人以他们被教导的方式来应用他们学到的知识的时候,聪明的人已经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使用这些知识了。    虽然毫无疑问在遗传学上的一些优势,一些人确实是可以轻松如意的学习,但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学习策略。当大多数人努力的去记忆的时候,聪明的人创新 的在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些联系让知识变得容易记忆,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记忆活动。另外,新的联系另知识更容易理解,所以学起来也更快。    你的头脑,是一个文件柜,还是一个知识脉络?    电脑以连续的成千上万个用电子表示的1或0的方式来储存知识。你的头脑并不这样。你的头脑由数十亿个神经元连结而成。很多人试图学习——好像把大脑当作电脑那样: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来记忆知识。    可是,你的头脑并不有一序列的比特与字节组成,所以这种将大脑当作电脑的学习方式是行不通的。使用构建你大脑的那种方式——将所有知识连结成一个网络,会比用死记硬背将知识储存起来的方式,更行得通。    创新型学习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大概是比学校里面的教导风格更具有创新性、自发性的方式。取代基本上毫无益处的反反复复的浏览同一种知识的方 式,将你的时间投资到学习创建你正在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还因为它不像大多数的记忆任务那样痛苦无聊。    你能以多种方式来创新的学习:    1. 通过发现事物相关联之处    通过你已经明白的知识与要学习的知识关联起来,以使知识连结在一起。复杂的物理方程,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之相关联。想象一下,一个导数作为车上的车速计。将二次方程视作Plink-0这个游戏。    你可以以更少的技术科目来做同样的事情。当我阅读《王子》这本书的时候,我将 Nicclo Machiaveli 的想法与我的生活关联在一起。如果你将一个抽象的例子关联到一些更为普遍的事物上,它将变得更为简单易懂。你有效的创建了一个你所直观了解与你不断斗争的 事物之间的桥梁。    2. 通过图解    画出一张表示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图解。这是让你能创建知识之间的关联的方式,纯以手工的。重点在於,你尽可能的摸索关联你的知识的方式,而不仅是重复一样的图解。如果你用各式各样的知识连结然后如果你忘记其中之一,你将通过其他的知识连结来回忆起这个被你忘掉的知识。    将知识转化为图例,是基于时间和地点、作者或其他不同知识间相类似的地方。如果你在学习综合科目,像化学或物理,何不将所有知识之间的关联画出来。许多方程式是相互印证或相互推到的,所以你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将它们关联起来,以更轻松的学习复杂的方程式。    3. 通过“好像,不过……”    另外一条关联知识的方法是,将一个知识与另外一个知识相关联起来,记录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它是这样,但它有另外的替代。”使用这种模式去理解,能叫知识相关联起来,即使你没有一个完美的相关联之处或关系图。    例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同时诞生,但生活在古代的中国    *分期付款就像是支付贷款的资产的一个版本,除了它不需要支付利息    *加速度与重力相似,但它没有方向    知识之间的关系不需要那么明确。你不用试图为周遭的事物去构建一个完美而精确的地图,只要像一个草图就好。创新性的连结,即使它们仅仅具备 80-90%的精度,也比枯燥无味的连结要好记的多。如果你已经明白你所学习的科目,那么知识与知识间连结的精度就不比知识连结本身重要。    4. 通过形象思维    有其它简单的方法可以令知识变得更具体,那就是将它们想象出来成为一种可以看见的形式。当我学习电脑编程的时候,我就经常试图将抽象、概念性的变 量、函数、多形性与更生动的视觉上的描述关联起来。如果一个变量变成一种罐头,或一个函数变成一个疯狂的卷笔刀的话,你会更有可能记忆知识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不是视觉类型的学习者,你可以将这种策略应用到你其它的五感上去。如果你心理上更接近于使用听觉或触觉来记忆知识,这种策略对你而言可能会更有意义。    5. 你能将之解释给5岁的小孩听吗?    其它连结知识的方法是将非常难以理解的知识与那些你明白易懂的知识关联起来。现在,如果你不得不将你正在学习的科目教给一个五岁小孩,你会怎么办?    这个练习迫使你去简化。你只好以处理具象的事物,取代处理抽象的事物。我不是说,你有能力去教会一个一年级的小孩毕业班的化学课程。无论如何,如果你养成了简化事物的习惯,你会更容易的了解这些事物。教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曾经听说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出名大学里,正在写论文的教授。他决定尽可能使论文里的结论与学术用语简单明了,而不是用以正常的学院的语调。他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文章更易于接受,对于那些未进行过学院系统训练的新闻记者而言。    令他惊讶的是,他的论文开始成为在他的学术领域里面被引用的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看起来简单易懂的概念不仅仅是对新闻记者有助益,于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来说也一样。总结:你经常低估了别人对简单性的需求。    当你仅仅在抽象的层面上耍弄知识,你只能构建很少的知识连结。这就像是在用来两个十英尺的编织棒去编织悬吊在屋子上的篮子一样。构建联系,就像将篮子降到地面的高,那样你能用手抓住它,这样你就够构建更多有形的知识连结。    6. 童心创造力与大学课程相会    我建议你带上想象中你五岁时使用的蜡笔盒。然后想象回到童年,那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你那些古怪、荒诞的想法组合在一起是不对的,你非常自然的就这样子去做了。不管怎样,某些时候你所身处的体制鼓励你去确认,所以你开始去询问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不再去问哪些答案最有趣。    不要放弃你的批判性思维,要不断的提高它——在你对某一事物下结论之前,允许自己更彻底的探究这一事物。如果你在你的物理方程式的中间插入一个减号,那将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不得不去解释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现象所显现的物理规则,你会怎么办?    这些练习不会浪费时间,而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我曾遇见过的那些最聪明的人,只要他们需要学习,他们经常都是可以在任何时间里面中最容易产生创造性描述的。如果你在学习之前,不必每天都回顾上5-10遍,那么创造性的方法可以省下你的时间,而不是浪费掉。    7. 在小组中学习    大多数的记忆活动是单独一个人在追求。不过关联知识这种就不必如此。如果你和一些人一起工作学习,你们可以尝试在相互之间解释一下某一个科目,那么你将在数个大脑里面形成的关于同一主题的知识连结中获益。这是运用头脑风暴的智慧,帮学得更快。    和头脑风暴一样,精度没有数量重要。你不必设法记忆每个你所构建的知识连结,所以即使这些知识连结并不完美,也不打紧。不管怎样,你都是想方设法地去了解与记忆这些知识,因此分享想法的小组,会更好的服务于你这个目的。    自我教育的 70% 原则    无论何时,当我尝试自己去学习某些东西的时候,我都一直努力的坚持70%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继续深入学习某个知识之前,我会设法达到70%的明白程度与记忆程度。就算我漏掉了30%的信息,但我能更迅速的回想起来。此外,我还总是重新熟悉那些我从一开始就漏掉的部分。    采用这样的方式,理由是学习剩余的20%的知识和开始学习80%的知识,所用的努力是一样的。通过深入探究,你能保证你一直都将你的努力集中在真正有关系的地方,而不是科目的那些琐碎的细节上。    学校里面不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在大多数的科目里面,70%仅仅是一个C=或B。在某些科目里面,70%甚至被认为是一个F。所以按这个规则来做的话,未必能在学年成绩单上取得值得期待的回报。    然而,当你在创建知识之间的连结的时候,你可以修改这个规则。精熟某些知识达到70%的水平,然后潜得更深,并了解这个知识的外围。这里有一些例子:    *熟悉一个方程到70%的程度,然后去运用。    *学习一个哲学命题到70%的程度,然后尝试去解释其中的辩论。    *明白一个管理理论到70%的程度,然后阅览它的应用情况。    *记下一个新语言中的70%的单词,然后在对话中练习它。    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你可以更早的构建知识的连结点。而不是等到你有点印象之后才开始将知识关联起来,你可以在探索中立马开始。这样可以减少你的记忆量,帮助你更快的学习。    什么时候记忆是必需的?    就如所有规则一样,关联知识,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精通。当你必须去记忆大量的知识,但它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在这种时候,死记硬背是最好的方式。人 类的大脑是一个「意义产生机」,通过学习构建知识连结的方式,来关闭这个功能。所以当你要学习大量、丰富而缺乏逻辑关系的知识的时候,你可能难以将知识关 联起来。    我犹豫着要不要说这个,但是,因为95%的知识并不是无意义的,否则你根本就不用去学习。有一种模式,如果你将你的时间投入其中,那将增大在脑袋里保留的机会。

1 38 39 40 78